一起來推動團結經濟倡議。

【被動收入/組合收入 VS 永續所得】,你所不知道關於被動式收入的坑

美國國稅局(IRS)把收入劃分為三種類型,分別是主動收入,被動收入,和組合收入。

主動收入包括營利、執行業務、薪資等,就是靠自己(自助)、獨立(independent)來賺取,扣除必要成本後,成為應稅(taxable)所得。

而廣義的被動式收入,或非勞動收入(Unearned income),包含被動收入及組合收入,就是靠別人(dependent)的所得,如靠房客的租金、或靠資產配置來獲取的利息、或股利。許多人因為主動收入需要靠自己本身以勞務來交換,勞力壽命有限,受到時間上的限制,而努力讓自己增加被動收入。

實際上,除了主動收入容易受到時間上的限制外,廣義的被動式收入,也常受到收入空間上的限制。

而【永續所得】的概念,便是在常見的收入概念再進化,突破各種收入的限制。

接下來,我們來看常見的被動式收入,可能面臨什麼樣的限制?以及永續所得的概念,該如何解除這些限制。其中,我們發現大家最常忽略的是合作,以及客戶群心智能量。(後面會解釋心智能量的意義及重要性。)

閱讀更多...

金融化對個人的影響

大家會發現金融無時無刻出現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像是貨幣、存款、借貸、支付…等概念。

以借貸來說,許多人透過信用卡做消費,或有些人透過借貸買房或創業。我們竟然有權利使用不是我們自己的錢,這大概是金融產生的獨特現象。

存款,是許多人常見的保存資產的方式。有些國家會有存款利息,而利息來自銀行向外放貸回收的利息,甚至是政府發鈔(或增加貨幣供應量)而得來。而個人的存款,也會因此而貶值。

大家如果經過思考,應該可以發現存款和借貸以及其各種他金融行為,是相互影響著。而金融的作用,便是做資源的分配。個人如何去如何使用分配到的資源,對個人和整個經濟會產生不同的影響。

我們在這邊文章中,會簡單討論過度金融利用將如何危害個人本身,以及整個社會經濟。

而後續文章中,我們將討論機構是如何陷入金融化的陷阱,以及我們該如何自處。

閱讀更多...

初談「被動收入」與「永續所得」

大家好,我是Seifert,是永續所得實驗室的節目主持人兼掃地僧。作為「永續所得實驗室」的第一篇文章,就來聊聊「被動收入」和「永續所得」吧!

「被動收入」常常聽到人們在聊,但當我們在談「永續所得」的時候,到底是在說什麼呢?這是永續所得實驗室想要持續與大家討論的議題,而且相關主題往後會經常在我們的部落格文章、Podcast、以及YouTube影片中出現。一如許多社會大眾喜歡熱烈討論者,「永續所得」或「被動收入」這類詞彙的定義往往因人而異,甚至因時、因地、因事件而異。這也是我們會想要持續與讀者、觀眾互動和討論的原因。

在討論之前,我們得先知道「所得」與「收入」先天就著不同:收入通常是指還沒有扣除成本、稅率等項目所收到的錢財,但所得則是扣掉前述種種成本之後者

閱讀更多...

永續所得

工業4.0時代來臨,傳統的工作型態、投資風險、置產方式產生了巨大的變化,進而影響到個人的收入結構。而收入減去我們獲取收入所需的成本,即為所得。在入不敷出的狀況下,所得可能為負。

永續所得的概念,便是要消除所得增加的限制,達成長期持續的正所得。而探討永續所得可以從兩個面向,一個是從個人微觀的角度,一個是從經濟層面的巨觀角度。兩個面向又是相互影響著。

閱讀更多...
  • Copyrights © 2021-2024 115B-L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