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該放棄「永續」一詞嗎?


(圖片來源)

【為何摘錄這篇文章】
「永續」一詞,由於被許多商業的漂綠現象給影響,是否該放棄這個詞的討論,改用更為進階的概念。然而當產生新的詞時,商業往往會跟風,並承諾他們無法達到但熱門的概念。文章嘗試重新梳理永續的概念,將重心放到再生、平權上,與其他概念形成一套技能。永續不再是「把事做好」或「危害更小」,在於如何與自然共生。本文章幫助我們在實踐團結經濟的過程中作為思路,使我們在改善事情的過程不造成更多麻煩。


原文

完整原文:Is it Time to Ditch Sustainability?


簡介

「永續」一詞一直重複被關注著,也有人認為其是不足夠的,或不該僅是講求指標性的效率,需要用新的概念來代替。

指標性的效率像是CSR、ESG、三重底線報告…等,往往變成了漂綠的工具。

然而作者認為,當出現了新的概念,沒有脈絡去成為可實踐的知識體系時,又可能造成許多企業的重新漂綠,宣稱一些他們做不到的事。

『The solution according to the contradictions is to move beyond sustainability and replace it with new terms like resilience, thrivability, and now, regeneration. All of these are important concepts and hold very desirable end goals, but what happens when new frames are created without the context and applicable knowledge to fill them?

We get more diluting and devaluing. We get regenawashing through companies rushing to make claims they can’t back up.』

文章嘗試不丟棄「永續」的概念,而是將及作為一套科學方法及技能,包含了循環經濟、甜甜圈經濟和再生農業等概念,這些概念不僅在於「把事做好」或「危害更小」,在於如何與自然共生。

永續 是/不是 什麼?

作者對於放棄「永續」一詞所擔心的地方,在於我們還沒對於它是什麼及不是什麼還沒建立起共同語言。

它不該是會議中的流行語,或是產品認證標章,而是平衡共生。由於人是經濟、社會、環境中的一部分,當內部不平衡,則對整個系統更大的部分造成難以恢復的問題,如氣候變遷。

必須要有個共同的語言來理解各種經濟活動及消費是如何影響系統的,否則各種對話容易持續產生破局、被誤解。

永續作為一項運動

目前全球井有8.6%的資源是在循環的,500強企業中僅有38%承諾要改善氣候變遷議題。

永續作為一項運動,需要改變生活、工作、創造價值的方式,以共生為基礎的社會取代索取式的社會。

其中的重大挑戰在於需要大量的轉變中,需要大眾都可以容易溝通的語言。讓每個人都能學習到這些語言的基礎,使得對話水平的提升。

永續與過去的環境運動有何不同?

過去的環境運動,在有時候,依然是為了人類的利益而設立。

所有的蛻變,核心在於需認識到我們與自然是相互依存的,而不是我們獨立於自然世界,並可駕馭自然世界。

「永續」一詞是如何產生偏差的?

各種簡化的指標、語言,造成了各種漂綠,而沒有讓事情發展得更好。

因此需要找回「永續」一詞中,再生的本質。

「再生」運動與永續

「再生」代表著讓眾生平等的生存,不僅是少數的人類。我們若有索取,應該要還給系統更多,使系統能再生。

然而如果急著用「再生」一詞當作「永續」的取代,卻可能會產生「漂再生」的現象。許多公司都開始使用「再生」一詞,但實際上傳統或原住民社群所進行再生的動作貢獻較多。

原住民社群佔全球2%,但對全球再生的力量佔了80%。

歐洲中心的文化殖民現象,宣稱他們擁有了這些再生的概念,而造成原來可再生能做更好的群體,不易發聲作。

沒有平權就沒有未來

沒有平權就沒有再生、永續。

例如歐美人士在黑色星期五購買了大量便宜的電視,背後卻是從其他地區的資源索取而來。最後廢棄物還會轉移到歐美以外的地方。

去思考平權,意味者要放棄過去「永續」一詞強調的要讓現在已有的可持續,因為現在已有的很可能是從其他地方剝削而來。

行為主義

現在有許多人在嘗試推進永續進展。許多漂綠、過度簡化複雜問題的方法也存在。但各種問題不應該變成限制,成為發展行動的阻力。

反而是成為行動過程中,作為學習、發展及適應各種周圍系統變化,並且進展的過程。

成為再生推進的力量

永續一詞,逐漸會變成一系列的能力。首先,必須要規範對永續概念的文化,不讓事情變得更糟。

目標並非「讓我們所擁有的可持續」,而是進化成尊敬、關懷我們所在的系統。改變商業行為、文化準則、集體思維方式。還給系統的比我們所取的還多,造就再生的力量。


結語

整篇文章,從是否需要放棄「永續」一詞開始討論,而討論到各種詞的限制。

當出現了新的更好的概念,卻時常被急著套上外衣的外衣的商業,跟上新的概念去進行「漂」的動作。

作者嘗試重新建構永續的脈絡,不在於要讓現在所有的可持續,而是返回給系統的必須比索取的還多的再生過程。(或許可以以共生過程更適當?)

而各種「漂」的動作,在重構脈絡後,也不該形成行動上的限制。成為避免,並且與系統共生的學習、實踐、進化的過程。

文章似乎點醒了我們一些概念,在進化的過程,常希望找到更好的概念。但更好的概念卻常被商業跟上去進行「漂」的動作。不厭其煩地去實踐,並「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的過程,可以避免被各種概念上的限制形成行動上的阻礙。


115B永續所得實驗室

「115B永續所得實驗室」是由「嘉鼎智能團隊」,呼應社會團結經濟浪潮而成立,創立之初,以台北松山區的敦化南路1段1號5樓B室為起點,故以115B為紀念。

主要在協助個體、或組織,運用國際股市連結全球社會經濟的人心智能,增強本身經濟實力;並在過程中融合永續進展的理念,追求經濟、社會、環境各方面的均衡進步發展,尤其經濟上要符合(經世濟民)道理。

加入團隊

104 (嘉鼎智能|115B永續所得實驗室)

社群媒體

歡迎加入我們的LINE社群一同推廣永續所得倡議

👉   115B Slack 社群

👉   115B永續所得實驗室 LINE 社群

👉   115B永續所得實驗室 FB

  • Copyright: Copyright is owned by the author. For commercial reprints, please contact the author for authorization. For non-commercial reprints, please indicate the source.
  • Copyrights © 2021-2024 115B-Lab